新利(中国)网站
当前位置: 新利·体育>>信息公开>>工作报告>>报告内容>>正文

新利(中国)网站2017年工作要点

发布时间:2017年12月03日 13:43  点击次数:[]

 

2017年,学院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落实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和教育部、山东省教育厅有关文件精神,贯彻落实潍坊市党代会和人大政协“两会”精神,践行新发展理念,以党建为引领,以育人为根本,以教学为主线,以服务为保障,以改革为动力,主动作为、主动担当、真抓实干、注重实效,全面扎实推进优质高职院校创建和文明单位创建,努力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办学水平,更好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打造教育名城做出新贡献。

一、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切实加强党建工作 

1.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党委统一领导,各部门职责明确,把党要管党、从严治党方针落实到学院事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在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强和改进党建工作,以党的建设引领和促进学院事业发展,制定落实党建工作具体实施意见,明确工作目标和措施。加强责任意识教育,强化“一把手”责任担当,履行好从严治党第一责任人责任。找准着力点和突破口,以重点责任落实带动全面责任落实,建立健全责任分解机制和传导机制,完善约谈、廉洁谈话制度,压紧压实主体责任。开展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情况专项检查,完善追责问责机制。 

2.加强学院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坚持把思想理论建设摆在首位,坚持党委理论中心组学习制度,加强理论学习研讨,深化理想信念教育,提升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能力和水平。充分发挥学院党委的领导核心作用,坚持和完善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认真落实党委会、院长办公会议事规则和二级学院(中心、部)党政联席会议制度。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和改进优秀干部的选拔任用,加强后备干部队伍建设。加强干部管理监督,促进干部健康成长。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强化激励、监督和导向作用。加大干部教育培训,积极选派干部到市级以上培训机构接受系统培训,办好暑期中层干部学习研讨班,着力提高政治素质和专业水平。

3.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党员队伍建设。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严格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强化党支部抓党建工作责任,推进党组织活动项目化、台账式管理。加强党支部书记业务培训,继续坚持党支部书记抓基层党建工作述职评议考核。创新基层党支部活动内容和活动方式。筹备召开学院党代会。定期召开领导班子民主生活会和组织生活会,严格执行“三会一课”、民主评议等组织生活制度。加大党建工作经费投入,加强党费管理使用。加强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培训,注重党员发展管理,把优秀青年教师和学生吸收到党组织中来。认真落实党员教育管理制度。落实学院领导联系二级学院和党员领导干部联系班级制度。

4.深入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坚持党管人才,将人才工作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探索建立党管人才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构筑阶梯式人才引育方式。制定年度人才招聘计划,增加博士及具有海外留学背景人才的引进数量,兼职聘任部分知名专家学者及实践经验丰富的企业家和企业科研人员充实人才队伍。加强校内人才培育,发挥优惠政策和现有人才优势,激发带动青年英才成长。做好国家级人才称号教师、专业技术拔尖人才等各级各类人才选拔推荐和教育管理,努力建成人才梯队和高端人才团队。完善人才评价考核与激励机制,建立以师德、能力、实绩、贡献为重点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与激励机制。完善实施职称评聘办法,注重师德师风、教育教学、科学研究以及社会服务等表现,提高自主评聘成效,形成优秀人才优先晋升、能上能下的职称评聘制度。积极宣传推介有关人才政策及优秀人才业绩,大力营造识才、爱才、敬才、用才的良好氛围。

二、切实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

1.强化思想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全国全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切实加强思想理论武装,增强“四个意识”,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委部署要求。组织好党的十九大精神的学习解读贯彻落实。抓好全国和省、市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及督导检查。坚持问题导向,开展集中研讨,切实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学院思想政治工作。

2.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坚持立德树人,把思想政治教育融入教学管理全过程。结合重大节日和重大事件,采取丰富多彩形式,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理想信念教育、形势政策教育、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国防教育等,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紧紧围绕教师和学生两大主体,做到齐头并进。深入开展争做“四有老师”和教师宣誓活动,落实“三育人”工作机制,进一步提升教职工队伍思想道德素质;大力开展争做“六有大学生”等主题教育活动。充分发挥党团组织的引领,扎实开展“一学一做”教育实践,全面推进团员意识教育和从严治团各项工作;开展好“青马班”培训和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养,推动共青团“十百千”工程建设。加强新媒体工作室、客户端和校报、校园网舆论阵地建设,构建网络思政新模式,充分发挥思政教育阵地和平台作用,扩大网络育人服务面,提升网络工作队伍能力。

3.加大和推进德育改革。贯彻落实《山东高校德育综合改革指导纲要(试行)》,实施思政育人、专业育人、文化育人、实践育人工作;开展“实践育人共同体建设计划”,创新德育内容和实现形式,完善社会实践和职场体验。加强师德师风建设,落实师德建设长效机制,实行师德问题一票否决制;做好先进典型的评选推荐,加强身边人物的榜样引领。推进专职辅导员与兼职班主任“两结合”工作,在广大教师、干部、职工中开展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教育,把德育落实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的各个方面。加强思想政治课主阵地建设,充分发挥“山东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名师工作室”的作用,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及教材建设;加强形势和政策课教育教学,开发“新形势、大政策”系列课程,打造思政课新亮点;积极参与全省高校思政理论课改革试点项目建设。

4.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和精神文明建设。落实校园文化建设规划,加强校训文化、景观文化、服务文化、质量文化、廉洁文化和专业文化等特色文化建设,坚持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促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优秀传统文化、企业文化、地方文化、创新创业文化与校园文化的融合协调。加强校园环境建设,注重文化景观设计,建设校训文化广场,提升办公楼、教学楼和学生公寓楼文化品位,加大校园绿化美化,建设人文校园和绿色校园。开展社团文化艺术节、宿舍文化艺术节等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深化社会实践、志愿公益、社团活动、职场体验等,培育“德育为先、学识筑基、能力修身、技能立业”的育人氛围,促使“明德尚学、强能善技”的校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促进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落地生根,打造具有鲜明潍职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品牌。大力开展积极健康向上的文体活动,进一步丰富教职工业余文化生活。积极宣传学院优质校创建、教育教学改革、科研与社会服务等方面新举措、新亮点、新成果;深度报道学院师生先进事迹、校企合作典型及创新创业突出事例,用身边事迹鼓舞师生,营造比、学、赶、帮、超浓厚氛围。积极开展文明创建活动。

三、大力加强党风廉洁建设和作风建设

1.落实“两个责任”,严格“一岗双责”责任制。认真落实党风廉洁建设党委主体责任和纪委监督责任,党委和各党支部要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全面履行主体责任;纪委要切实担负起监督责任,坚持原则,敢于担当,善于监督,努力建设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干部队伍。认真落实党委及各党支部委员“一岗双责”和廉洁责任承诺制,完善党风廉洁建设考核机制,重点加强对党风廉洁建设主体责任、年度党风廉洁任务、年度党风廉洁建设重点项目的考核。学院班子成员带头履行好一岗双责,加强对分管领域、分管部门党风廉洁建设的组织指导和监督检查,完善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责任体系,强化责任传导,形成党委统一领导、部门齐抓共管、业务与党风廉洁建设同部署、同检查、同考核的工作格局。

2.切实整改问题,完善规章制度。完善全面从严治党系列制度,加强党委对党风廉洁建设的领导;完善党风廉洁建设制度,加强“一岗双责”责任落实;完善作风建设制度,解决党员干部队伍和教师队伍存在的突出问题,严防违纪违法现象发生;完善重点领域工作规范,建立健全违法违纪易发领域的风险防控机制。深化省委巡视组巡视“回头看”反馈意见的问题整改,确保落实到位、整改到位;全面开展省市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形成按制度、规则履职,阳光操作,政务公开的工作秩序。

3.运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加大执纪问责力度。坚持问题导向,切实运用好“四种形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采取约谈、质询、批评、纪律处分等形式强化对违纪行为的执纪问责。深挖细究,全面开展廉洁督查;深入排查矛盾纠纷,切实解决师生反映的突出问题;聚焦突出问题,强化日常监督;加强重点岗位风险防患和“三重一大”事项监督;坚决查处违反“六项纪律”和党员干部滥用职权、以权谋私、贪污受贿、失职渎职以及严重损害师生利益的违纪违法案件。

4.扎实开展“作风建设年”活动。进一步完善《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实施意见》,持续加强作风建设,驰而不息纠治“四风”,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坚持抓常抓细抓长。构建科学合理的决策执行机制、监督机制、干部作风考核机制;建立健全群众评议干部机制,以制度建设巩固作风建设成效,激励勇于担当、干事创业,在工作中培育和检验作风。整治为官不为,严肃查处不愿干事、不敢担当、工作失职、效能低下问题。加强工作调研,领导干部带头深入基层,召开各类型座谈交流会,广泛听取师生意见建议。建设利用好书记、院长信箱等网络平台,拓宽师生交流渠道。

5.加大党风廉洁宣传教育。加大宣传教育,强化纪律规矩意识,筑牢拒腐防变思想防线,提升依法治校水平,营造风清气正和谐稳定的校园环境。开展警示教育,以“身边人、身边事、身边案”为重点,以案说法,警示党员干部,震慑违法违纪,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遵规守纪。加强廉洁文化建设和法治宣传教育,不断增强学法尊法守法用法的意识。

四、全力做好优质校申报与创建工作

积极申报和实施“山东省优质高等职业院校建设工程”, 明确创建总目标。以优质校创建为推动全院事业发展的总抓手,以名校建设成果为基础,进一步提高认识,全员参与,精心组织,扎实工作,努力取得优异的创建成果。

1.制定完善创建工作方案。认真学习国家、省市职业教育文件精神,准确把握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内涵,集中精力提炼申报材料,高标准、高质量编制建设方案,争取学院立项建设山东省优质高职院校。

2.确定落实优质高职院校建设任务目标责任。树立标杆、找准差距,制定年度工作目标,完善工作机制,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创新举措,攻坚克难,高标准完成创建各项任务。

3.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和一流专业建设两个关键,聚焦高水平师资队伍、技术技能积累与社会服务、国际合作与交流、特色学校文化建设四个重点领域,做好国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基地和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两个特色项目,不断深化改革,培育一批高水平的建设成果,打造优质校建设品牌优势和特色优势。

五、实施质量提升计划,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1.改革完善体制机制。认真学习贯彻山东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和省教育厅高校综合改革工作部署,完善学院“党委领导、校长负责、教授治学、民主管理”办学体制机制,推进现代大学治理体系建设。加强以《章程》为核心的配套制度建设,加快建立并实施理事会、法律顾问、学生代表大会等制度,研究探索二级学院去行政化管理运行制度。修订完善中层机构主要工作职责,明确部门权限,理顺工作关系,完善工作流程,提高运行效率。完善校院两级管理和全员聘任制度,抓好人事制度改革,优化人员配置,科学定编定岗,激发教师工作活力。

   2.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积极推进以“产教融合”理念为引领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深入推进“三融合一对接”,加强学生专业技能和岗位职业能力、职业素养培养,加强“工匠精神”培养。加强教学模式改革,深入实施项目教学、案例教学、工作过程导向等技术技能教学模式;在选修课程引入慕课的基础上,自主开发在线教学资源,探索线上线下结合的混合教学模式,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继续开展技能竞赛月活动,完善校院两级技能竞赛机制,构建四级职业技能大赛体系,突出抓好品牌专业和市亟需建设专业技能教学与训练;完善激励机制,鼓励支持师生参加国家、省市级各类技能大赛,力争取得标志性成果。做好高层次技能大赛项目承办,扩大学院外部影响。加快教学资源建设和调配,做好专业教学指导方案编写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制定学分制实施方案,完善配套制度,2017级开始探索实行学分制管理。

3.加强以双师型师资为主的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实施“五个计划”,创新体制机制,突出抓好双师型教师能力素质培养,精心培育教学名师和专家型教师,年内争取获评12名省级以上教学名师或专家型教师,争创1个省级以上教学团队。启动“名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充分发挥名师和专家作用,优化团队结构,形成合理梯队,培育在全国职业教育中有较大影响力的教学团队。不断提升各级教学团队青年教师比例,形成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合理梯队,持续保持各级名师教学团队活力。加大青年骨干教师培养,积极参评省级教学名师;开展院级青年技能名师选拨培养,年内培养12名省级青年技能名师。加大教师海外培训力度,提升教师队伍的国际化水平。加强外籍教师和兼职教师队伍建设,聘请能工巧匠进校园。加大对新进教师的职业素养培养和职业能力培训。

4.调整优化专业发展格局。加强专业设置市场调研,对接潍坊市“1669”现代产业体系发展规划,建立专业设置动态调整机制,加强“3+2”本科专业调研,新增23个高职专业,调整五年一贯制高职专业。巩固名校建设成果。进一步加强园林技术、电气自动化技术、应用化工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物流管理5个专业群内涵建设,提升专业(群)建设水平,争取1个专业(群)成为省级职教品牌专业,并逐步达到全国一流水平。做好潍坊市5个市属高职院校经济社会发展亟需建设专业建设,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亟需技能技术人才。做好省农林专指委秘书处工作,牵头组织好省级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工作,积极争取更多专业参与省第三批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带动学院其他专业教学指导方案开发和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修订工作。深入实施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机制改革,提升五年制高职专业人才培养水平。

5.加强课程与教材建设。突出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特色,按照基本素质、专业能力、能力拓展平台设计,对接现实工作情境与行业企业标准、需求,做好课程内容、结构、实施路径的科学设计与实践跟进,打造适应现代产业体系的专业课程体系。积极推进专业课程的综合化、模块化和项目化改革与建设,完善并构建动态调整的专业课程体系。加强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争创省级、国家级职业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程;推进工业分析技术专业省级教学资源库建设,积极争取更多省级以上的专业教学资源库建设立项建设,优化中、高、本课程衔接体系,初步构建中高本有效衔接的教学资源共建共享平台。规范通识课程设置,加强通识课与专业课的衔接融通,加强慕课资源开发利用,强化学生综合能力培养。争取国家“十三五”规划教材建设,积极开发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的校本教材、特色教材。

6.加强实训实习基地建设。认真实施“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工程”。充分利用德促项目和产教融合项目,促进品牌专业和食品药品等新上专业的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建设好国家智能制造人才培养实训基地。整合和发挥实训教学资源优势,建设“开放、共享”的专业群实训教学示范中心,提升校内实训基地整体功能;着手建设虚拟仿真实训中心。积极争取省职业院校校内实训基地项目。加强校外实训基地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加强与山东(潍坊)公共实训基地的合作。

7.加强教学诊断与改进和教学管理创新。成立学院质量保证工作委员会,制定《学院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建设规划》,搭建“五纵五横一平台”的基本框架,进一步完善质量标准和教学制度,建立不同层面的自我质量保证机制,构建全要素、网络化、具有较强网络预警功能和激励作用的内部质量保证体系。制定具体诊改工作方案,依据专业建设规划和质量标准,自主开展专业诊改。围绕内部质量保证体系的建设与运行,建设校本数据平台,实现源头采集、实时采集,促进信息采集应用与诊改工作深度结合。加强教学管理制度创新与建设,改革常规教学管理方式,促进教学管理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现代化。

8.注重教研与高层次成果培育。发挥学院职业教育研究所和二级学院教学研究机构平台作用,建立专兼职教育教学研究工作队伍,培养专家型教师。创新工作思路,重视高层次教改教研项目立项,培育高水平教学成果。加强教改教研专业团队构建,聚焦优质校创建目标任务,积极开展研究与成果申报、推广工作,争取在省级以上高层次教学成果方面取得突破。年内争取5项左右省级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

9.强化创新创业教育。深入贯彻国家“双创”战略和《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精神,健全“校院结合、双轨并行”的创新创业教育管理机制,建设体系开放、机制灵活、渠道互通的创新创业育人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纳入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和“三层次”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加强创业导师队伍建设,打造一流的创新创业教学团队。进一步完善潍坊市大学生互联网+创业中心、各二级学院创新创业中心功能。做好“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大学生科技创新大赛参赛工作,积极开展各类创新创业活动,培育具有潍职特色的创客文化。加强学生创新创业意识培养和教育,组织参加各级各类创新创业创效大赛。

六、坚持育人为本,创新管理方式,开创学生工作新局面

1.创新辅导员(班主任)和学生干部队伍建设管理机制。探索辅导员(班主任)队伍激励和保障机制,增强辅导员(班主任)工作的职业认同感。优化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培育管理骨干;做好辅导员(班主任)培训,推荐参加高水平专项能力培训;继续举行辅导员(班主任)职业能力比赛,开展辅导员(班主任)论坛,全面提升工作能力。完善学生干部选拔机制,加强能力培养和业务培训,充分发挥学生干部三自教育作用。

2.创新学生奖励和扶助机制。完善奖助学金和勤工俭学制度,建立学生精准资助工作机制,启用《山东省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科学认定信息系统》,提高各类奖助学金的评审发放和勤工助学岗位安置工作质量和效率,确保奖助工作落实到位,实现精准资助。加强大学生入伍宣传,做好学生入伍和入伍学生学费补偿、贷款代偿及发放相关工作。

3.创新心理健康和生命安全教育。建立四级心理健康管理体系,巩固完善追踪帮扶长效机制,关注重点人群,做好心理问题高危人群的预警、追踪和干预工作。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专题培训。加强学生心理骨干队伍建设。广泛开展法制法规、珍爱生命、防范风险等法制与安全教育。

4.创新学生管理方法。学习贯彻教育部新修订《普通高等学校学生管理规定》文件精神,加强学生工作研究,完善学生管理制度,创新工作举措,促进学生自我管理,营造浓厚的法治环境,保护学生权益,推进学院依规管理和依法治校。修订并实施学院《学生管理规定》,

5.创新学生管理手段。加快学生管理信息化建设,逐步实现网络化管理,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推进学团工作网络新媒体建设,完善潍职院团委微信平台,开辟学院QQ公众网上平台,建设“青年之声”互动社交平台。

七、改革招生就业工作方式,提高生源质量和毕业生就业质量 

1.加强招生宣传和组织。加紧形势研判,把握招生政策,调整招生工作方案,合理统筹统招和单招,提高生源质量。继续优化学生结构,扩大本科生数量,稳定普通高职生规模,压缩五年一贯制招生比例,逐步削减三年制中职招生。2017年计划招收高职学籍学生6400人,其中“3+2”本科300人,三年制高职4000人,转段生1500人,五年一贯制高职760人。实施“阳光招生”工程,严格规范招生考试和录取,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完善监督措施,加大信息公开力度。加强招生宣传队伍建设,改善招生宣传方式方法,加强办学特色和办学成果宣传。大力加强生源基地建设,加强与生源学校的联系沟通。 

2.优化就业服务。加强就业指导,促进就业工作全员化、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建设,稳步提高就业质量。开设就业指导必修课,做好督导检查。完善就业信息网,推广就业微信公众平台,实现全程服务网络化。做好毕业生就业信息跟踪和就业质量年报编制发布。积极拓展就业市场,举办各类大型校园招聘会,确保毕业生总体就业率达96%以上。 

八、深化产教融合,推进校企合作,提升办学水平

1.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完善校企合作“三级联动”体制机制,完善校企理事会职能,规范管理模式和运行机制,积极开拓校企合作新路径,探索校企联合招生、联合培养、一体化协同育人新机制,校企共建集生产、教学和研发等功能于一体的生产性实训基地和技术创新平台,共同开发专业教学资源和仿真实训系统,共同培养技术技能人才,联合开展职工培训、科技研发,强化实践教学。每个二级学院至少与1个规模较大、实力较雄厚的企业建立深度合作关系,在校企合作方面取得更大成效。发挥好学院和企业人才培养双主体作用,重点做好现代学徒制试点、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积极推进校企共建二级学院、共建专业,探索PPP模式校企共建实验实训基地。争创省级校企合作一体化办学示范院校。发挥好职教集团秘书处职能,深化潍坊市化工、机电设备职教集团改革探索多种形式的集团化办学模式,创新集团治理结构和运行机制,全面增强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活力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能力。利用“互联网+”,与集团企业共建共享网络课程、课件和虚拟仿真等教学资源。发挥好山东省农林专指委的指导、协调和建设作用,推动农林专业建设与现代农业发展深度融合。积极推进山东省农林职教集团筹备审批,并争创省级骨干职业教育集团。

2.加强科技研发,加大成果转化。拓宽纵向课题立项渠道,争取更多高层次重点项目;拓展横向课题承接面,加强校企联合研发,争取市级以上纵向课题立项40项以上、横向课题立项10项以上,科研经费到款额实现新增长。抓好跨学科专业研发团队建设,加强产学研合作,打造10个科研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产学研合作紧密的平台,争取建设1个省级研发平台。加强优秀成果培育提炼,提升科研成果获奖水平,力争获市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5项以上、获省部级科研成果奖1项以上。充分发挥名师、教授、博士的引领带动作用,结合职称评聘改革,对高层次人才定指标压任务严考核,研究实施科研工作责任制。做好专利和成果申报工作。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多途径搭建合作平台,加大科技成果转化,促进科技成果推广和应用,力争1项有影响力的成果实现转化推广。重视成果转化的中试环节,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进程。 

3.提升国际化办学水平。坚持开放性、国际化办学思路,扩大对外交流与合作渠道,加强与国(境)外高水平院校合作,积极引进优质职业教育资源,推进国际合作办学项目有效实施。推进与澳大利亚戈顿技术与继续教育学院合作举办学前教育专业和电子商务专业项目;拓展与英国斯托克顿河畔学院的合作。继续开展与海外友好学校师生交换计划,加强校际间的交流与合作。规范教师出国(境)进修管理,建立公开选拨机制,制定外派教师选拔办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教育交流与合作,新拓展友好合作学校35所。发挥好学院教育教学资源及优势,积极筹建对外文化教育交流中心,增强服务潍坊扩大国际影响力能力和水平。加强与国(境)外的合作,拓展留学生来源国,扩大学院国际学生规模,力争招收留学生人数突破100人;探索国际学生培养新途径,探索专业培训和后续教育工作。加强涉外工作制度和工作队伍建设。 

4.做好继续教育和社会服务工作。 依托学院优质资源和各类培训平台,继续拓宽社会培训层次和类型,做好山东省就业创业、农民工技能培养和企业职工技能提升等社会培训工作,打造继续教育培训品牌基地。探索成立农民教育学院,培养培训新型职业农民,全面服务“三农”。探索成立社区教育学院,积极服务社区教育和终身教育。加强和完善成人学历教育和自学考试招生工作。做好会计人员继续教育工作。完善驾校运营管理制度,创新互联网驾培管理模式,搭建网络驾培平台,打造潍坊驾培品牌。

九、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保障服务能力 

1.改善基础条件建设。做好滨海校区二期规划立项及相关工作。加快推进德促实训楼开工建设,完成滨海校区15号实训楼配套建设并投入使用。完成滨海校区南北主道路硬化贯通及三座桥梁、图书馆东侧亲水平台建设等工程。探索采用PPP模式建设培训中心、体育场馆等基础设施。充分发挥奎文校区地理优势,优化校区资源配置,加强校区管理,拓展校区综合功能,做大做强“中外职业教育交流培训”“大学生创新创业辅导”和“继续教育和社会服务”等工作。

2.提升后勤服务与综合管理。积极争取上级政策支持,努力化解学院债务和发展矛盾。加强财务预算和管理,完善财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依法依规盘活运用好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开源节流,增加实际支付能力。加快土地置换,为学院发展积极筹措资金。转变后勤管理方式,全面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改革,加强法律合同管理和规范管理及监督,全面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水平。健全审计工作机制,严格落实审计制度,规范内部管理,委托政府认可的第三方审计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外部审计,完成滨海校区竣工项目等审计工作。完善招投标工作机制,明确部门职责,规范工作程序,提高工作效率,统筹做好招投标工作。健全完善资产管理制度,推进资产管理信息化,加强调研和资源调配,提高资源利用率。做好扶贫工作。开好“双代会”,凝民心聚民智,促进学院民主管理。做好工青妇工作,关爱离退休老同志和困难教职工。

3.全面推进信息化建设,提升信息化应用能力。统筹做好数字化、智慧型校园整体规划,有序推进数字校园二期项目建设。加强信息化教学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信息化教学设备提升改造,推进信息化平台、教学资源平台、信息化教室等软硬件建设。构建现实校园与网络空间环境一体化和良性互动的信息化教学环境。高标准建设公共录播室和信息化教室,改造一批多媒体教室,满足信息化教学需求。加强数字资源管理和学习平台建设,建设开放、动态、丰富的共享型教学资源库。举办信息化教学比赛,鼓励参加各类信息化教学大赛。推进教师信息化能力建设,开展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信息化应用能力提升培训,全面提升教师信息化水平;组织教育教学信息化研究,系统推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完善“三平台八模块”管理信息系统,提高运用信息技术诊断和改进管理的综合能力。

十、推进平安校园建设,维护学院安全稳定

1.切实做好维稳工作。加强安全稳定工作,建立完善维稳工作机制,落实敏感时期和重要节点值班、带班制度,确保安全稳定。深入贯彻全省高校抵御和防范校园传教渗透工作会议精神,开展调研和专项督导工作,构建教育引导、阻断渠道、依法处理三个方面紧密结合的工作格局,深入推进反邪教精神教育进校园活动,加大校园反宣品的巡查、收缴、清除力度。加强少数民族学生和特殊学生教育管理和关心帮扶工作。普及网络监控知识,加强网络安全教育,完善网络舆情监管,加强舆情分析和正面引导,坚决杜绝错误思潮和邪教组织侵入校园。深入开展安全稳定工作调研,加强校园安全文化研究与建设。

2.深化平安校园建设。开展安全知识宣传教育和安全演练,加强大型活动管理和应急预案管理,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妥善处理校园安全隐患。持续开展“安全卫生月”等活动。完善学院安全事故信息上报、通报制度。加强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协调有关部门和单位开展校园及周边治安秩序整治工作,进一步完善校园及周边综合治理工作机制。加强安全工作“三防”建设,提高安全信息化建设水平,争创“平安校园”。

 

 

 

 

 

 

 

新利(中国)网站办公室                   2017313日印发

校对:邢同胜 

关闭

推荐新闻

热点新闻